<s id="6sc1j"><object id="6sc1j"></object></s><rp id="6sc1j"><object id="6sc1j"><blockquote id="6sc1j"></blockquote></object></rp>
  • <tbody id="6sc1j"><noscript id="6sc1j"></noscript></tbody>

    <dd id="6sc1j"></dd>
    <rp id="6sc1j"><object id="6sc1j"><blockquote id="6sc1j"></blockquote></object></rp>
  • <rp id="6sc1j"></rp>
  • 小南美術網小南美術網

    趙孟頫書《前后赤壁賦》行書的款式、書法特點和內容

    趙孟頫書《前后赤壁賦》的款式、書法特點和內容

     

    1、趙孟頫書《前后赤壁賦》的款式、書法特點

    元代大德五年(1301),趙孟顧應友人明遠之請,書寫蘇軾《前后赤壁賦》,并畫蘇軾像于卷首。這件墨跡是紙本冊頁,每頁縱27.2厘米,橫11.1厘米?,F藏臺北故宮博物院。(圖48)

    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,此卷運筆從容不迫,嚴謹有法。筆畫以勁健、圓潤、流暢為主,豐腴、頓挫、緩慢為輔,骨肉均勻,富有“肌膚之麗”。其中點畫大多是快速落筆,且帶出細微的附鉤,顯得輕靈活潑;橫畫大多順鋒起筆,鋒穎外露,收筆處或用藏鋒,或略停后帶出附鉤;豎畫或短而圓勁,或長而細??;鉤畫或蓄勢后快速將筆鋒送出,力飽氣足,出鋒犀利,或用藏鋒,隱去鋒芒,或化成彎曲而富有彈性.的弧線。撇畫大多圓勁飽滿,收筆處常常很自然地向左上帶出附鉤;捺畫或順入順出,一波三折,筆勢舒展,或用藏鋒收筆,化成長點,或略作停頓后再帶出附鉤;轉折的筆畫有方折,有環轉,內方外圓,沒有突兀的棱角。此卷結體以平正疏朗為主,偶帶斜側之勢,注重字形的變化,大域的牽絲和附鉤增強了筆畫之間的呼應感和結體的動態感。其中“之”字共出現47次,結體上極盡變化之妙,無一雷同。此卷整篇布局形成快慢行結合、疏密相間、平和舒展的特點,字與字之間主要靠附鉤相互呼應,形成舒緩的縱向流動感,用牽絲把兩個以上的字連到一起的情況極少。仔細觀賞還可發現,此卷中大多數字的結體和筆畫源自智永的《真草f字文》,有些行草字融入了王羲之小草《十七帖》的筆意,有些字筆畫飽滿厚實、結體方中帶扁,顯然未能完全擺脫蘇軾行書名作《前赤壁賦》的影響。

     

    2、趙孟頫書《前后赤壁賦》的內容

    蘇軾《前后赤壁賦》是古代散文中的精品?!肚俺啾谫x》的內容前文已述?!逗蟪啾谫x》開頭寫初冬夜景與踏月之樂,交代為泛舟赤壁所作的準備;接著描寫夜游赤壁所見到的奇異驚險的景象和凄清憂懼的感受,孤鶴擦舟而過,于寂寞中更添悲傷;最后寫蘇子夜游歸來入睡,在夢中見到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,表露了作者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帶來的苦悶,結尾八字相當迷茫,夢中道士倏然不見了,蘊含著蘇子的前途、理想無法找到。兩篇賦是姊妹篇,但在內容、境界、寫法上各有側重:前賦字字秋色,后賦句句冬景;前賦的感情線索是樂——悲——喜,后賦的感情線索是樂——悲——夢;前賦辭采華美,“賦”味較濃,后賦語言平實,“賦”味較淡。

     

  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:小南美術網 » 趙孟頫書《前后赤壁賦》的款式、書法特點和內容

    打賞
    合作伙伴

    覺得文章有用就打賞一下文章作者

   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

    微信掃一掃打賞